曾經遍布街頭的3000家成都小吃店,一夜消失竟是因為......專欄
“說沒就沒了,怎么3000多家店一夜間就沒了呢?”
就在很多人還沒緩過神的時候,以前那個既賣蓋飯、又賣炒菜、烤魚的成都小吃就這樣突然在我們身邊消失了。
1995年,由四川開州人把成都小吃帶進北京,依靠著傳幫帶的模式不到十年時間已經發(fā)展了3000家門店,基本上在北京的每條大街小巷中都有它的身影,然而在毫無任何征兆的情況下,這3000家門店就像變戲法一樣一夜之間消失了。
一個品類幾千家門店集體消失,這在整個餐飲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史中也頗為少見。
成都小吃為什么會消失?又能給我們餐飲人帶來怎樣的啟示?為什么同樣走散養(yǎng)、夫妻店經營模式、同樣沒有品牌的沙縣小吃卻沒有消失?
這值得我們探討。
鼎盛時期
在北京一個城市開出3000家門店
分析一個品類的消失,還要了解它的歷史和發(fā)展軌跡。
說到這點,沒有人比渝是乎的創(chuàng)始人王勇這個參與者,更了解整個成都小吃在北京的發(fā)展軌跡和沒落原因。
雖然叫做成都小吃,但實際上在90年代,最早將成都小吃帶到外地的其實是重慶開州人,當時整個開州有接近160萬人口,主要經濟收入依托于農業(yè),為了謀生很多青壯年就去到一些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,很快他們發(fā)現(xiàn)一到中午飯點周邊竟沒有什么可吃的東西,每個工地基本上都如此。
一來二去一些腦子靈光的人,就動起了賣盒飯的心思,當時熱度最高的成都小吃無疑成了售賣的首選,沒想到反而比打工賺的多,于是看到有人靠售賣成都小吃發(fā)家后,越來越多的開州人涌入到做成都小吃的大潮中。
到了90年代,王勇就和他的開州老鄉(xiāng)們一起一路向北,先是到離重慶最近的宜昌,然后又從宜昌來到了襄樊,再到徐州,再從徐州輾轉到了西安,后就分為三股力量,一少部分留在了西安當?shù)兀簧俨糠秩チ饲鄭u,一大批又繼續(xù)北上選擇首都北京作為落腳點。
王勇說:“到了北京以后,我們開州人的機靈勁就顯現(xiàn)出來了,最開始做的時候大家都是做包子、蛋花湯這幾樣產品,產品線也短。
突然有一天有一位客人說:“老板你們家能做炒菜嗎?”第二天老板就開始買菜,現(xiàn)學現(xiàn)做起來,下次顧客再來就有炒菜了。
過兩天又來一個客人說:“老板你家有烤魚嗎?”第二天這個老板就去看人家咋做烤魚,學回來以后,下次顧客再來就有烤魚了……
所以,能及時滿足顧客需求成了當時我們最大的競爭力,加上當時房租、人力成本不高,很快很多人都賺了第一桶金,注重親情的開州人又開始叫上自己的弟弟、妹妹、老表來做,就這樣成都小吃就發(fā)生了裂變,幾乎每條街道都有,高峰的時候曾經開出3000多家?!?/span>
3000家成都小吃店
為什么會在一夜之間消失?
然而就是這樣來勢洶洶,見縫插針的成都小吃,卻在2012年以后徹底消失了。
這不免讓人想到了它的另外兩位老表兄:沙縣小吃、蘭州拉面。
同樣都是個體戶,夫妻店出身,人均價位也差不多,沙縣小吃在今天已經升級推出輕食餐廳,蘭州拉面也已經去到了日本開店,而怎么就成都小吃消失了呢?
01
產品線過長,光蓋飯就有上百種,過分依賴廚師
“魚香肉絲蓋飯、木耳肉絲蓋飯、尖椒肉絲蓋飯、木須肉蓋飯、冬筍肉片蓋飯、四川臘肉蓋飯、小炒肉蓋飯……”
王勇說:“成都小吃成也是成在產品多上,敗也是敗在產品過多。
面條也賣、蓋飯也賣、炒菜也賣,當時我記得高峰時期光蓋飯就100來種,有的門店甚至達到200多種SKU?!?/span>
而,反觀沙縣小吃,雖然也是夫妻店的經營模式,但沙縣小吃產品組合形式決定了它能走的更遠,因為它們的產品更線短、食材共用、操作也更簡單。
沙縣小吃的菜單,一般大概分為幾個大類:特色小吃(蒸餃、拌面類)、鹵味、特色炒飯、滋補燉湯、營養(yǎng)餛飩、商務套餐、特色主食(河粉類、面類)。
這樣比起成都小吃就有以下兩個好處:
1)效率高,翻臺快
我們來看沙縣小吃的菜單,看著SKU也是十分多,但細分就并不復雜,就拿鹵味來說,它完全可以提前預制,鹵的時間越長味道可能就越好,湯類也是一樣,各種湯高壓鍋壓過以后就摞在一起,等候出餐,效率高自然翻臺就快。
2)操作簡單,食材可共用
再者,拿商務套餐來說,是最成套路的,所有的都是米飯盛好,鹵味放上,再加上點青菜,兩片豆干就齊活了,簡不簡單快不快?
而且食材可共用,單獨的鹵味如果賣不出去可以放在飯上賣,湯不暢銷,就可以變成餛飩變成湯面繼續(xù)賣,采購起來也并不復雜。
同樣都是一天賣5000元的沙縣小吃和成都小吃,可能做沙縣只需要3-4個人,而做成都小吃則需要6-8個人。
所以,在市場拓荒期顧客再沒有更多選擇的時候,用更多的產品滿足顧客的需求是優(yōu)勢,但當市場變化,要求效率和體驗的時候,以往的優(yōu)勢就成為了成都小吃最大的劣勢。
02
沒有特色,成都小吃無“成都”
接著我們還是來看成都小吃的產品,真的有成都的影子嗎?
恐怕一點都沒有。
在餐飲診斷師王星看來:“沙縣小吃能夠存活下來,是因為它沒有丟掉自己沙縣地域的特性,產品都和沙縣有關。
而反觀成都小吃,卻和成都沒多大關系,最開始產品是以一屜包子(龍眼包)闖天下,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開始上產品,繼而就跑偏了,包子被砍下了,啥賺錢做啥最終成為了一個大雜燴,成都小吃再無特色可言,沒有特色自然就會被人遺忘,可選可不選。”
03
人力、房租上漲后減人,導致管理失調
以往,即便有200款SKU,通過多招人的方式也能得到緩解。
進入2008年,北京的房價上漲帶動了餐飲門店租金和人力成本的上漲,成都小吃一直以高性價比著稱,此時很多門店不堪重負只能通過減人的方式來控制成本。
這個時候問題就接踵而來了,以前四個人炒菜,現(xiàn)在只有兩個人了,工作已經極度飽和,導致頭花、盤子、紙巾滿天飛,漸漸被顧客貼上臟亂差的標簽,而此時的餐飲環(huán)境無論是麥肯系、還是中式快餐已經步入正軌,顧客更愿意選擇干凈的它們。
04
跟風,什么火做什么,一夜之間全改為巫山烤魚
2010年以后,成都小吃自身生意嚴重下滑,當時正好巫山烤魚項目紅火,一些開州人就開始把店改成了巫山烤魚店,門頭叫巫山烤魚,但店里依舊賣成都小吃,一家生意火了后,就一傳十十傳百,全部人都將成都小吃店改為了巫山烤魚店。
然而跟風,什么火做什么的后果是導致巫山烤魚也僅僅火了兩年多的時間,就相繼倒店,這些都是讓成都小吃消失的罪魁禍首。
前車之鑒何嘗不是一把照妖鏡,照出了沒有自己的特色、照出了盲目討好顧客、也照出了沒有溢價能力,房租一高就無法承受……
曾經,他們用了15年的時間,把成都小吃做到了極致,開出3000多家門店;然而,也只用了5年,他們就讓一個品類徹底消失。
當你走的快、走的急的時候,請別忘記初心,和你來時走過的路。
本文來源:職業(yè)餐飲網,由餐飲界(微信ID:canyinj)整編報道,轉載請注明來源!
1.餐飲界遵循行業(yè)規(guī)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2.餐飲界的原創(chuàng)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餐飲界",不尊重原創(chuàng)的行為餐飲界或將追究責任;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餐飲界編輯修改或補充。